图片

    常见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方法及急救措施

    时间:2023-10-10 21:13

常见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方法及急救措施

  1。氯气

  特性:黄绿色气体,有刺激性气味。

  危害: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,引起化学性肺炎、肺水肿,严重时引起皮肤灼伤。一般来说,易燃气体或蒸气会引起火灾或蒸气。吸入极高浓度的氯(如松节油、乙醚、氨、碳氢化合物、氢气、金属粉末),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脏骤停或喉痉挛,导致“电击样”死亡。

?对于大量废水,如有可能,用管道将泄漏物引至还原剂(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)溶液中,或将泄漏的钠瓶浸入石灰乳液中;各种防毒面具可以有效防止进入高浓度区域,需要全身防护和隔离面罩。

  2。氨气

  性状:无色气体,有刺激性气味。

  危险:极易液化且易燃。接触氨会导致严重烧伤;水溶液有腐蚀性;高浓度的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。

?喷洒含盐酸的雾状水,对浓度泄漏区域进行中和、稀释、溶解;修建堤坝或挖坑以容纳产生的大量废水;如有可能,用排风机将残余气体或泄漏气体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塔内。通风设备和储罐区域最好安装稀酸喷洒设施;泄漏容器在使用前必须妥善处置、修理和检查。

  3。苯毒物

  危害:强腐蚀性;对人体损害严重,严重时可引起昏迷、抽搐、呼吸循环衰竭;它是一种致癌物质。

?查明泄漏源,用雾状水扑灭小面积火灾,并保持容器凉爽;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或沙子吸收。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乳液涂刷,稀释后放入废水处理系统。若泄漏量较大,应立即修复泄漏源。堤坝的作用是围堵、收集、转移和无害化处理。

  IV。有机磷农药

  特性:常温下较稳定;受热或碱性条件下易分解,释放出有毒气体;暴露于明火或高热时易燃。

  危害:剧毒;通过呼吸道、皮肤、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。

?如有可能,尽可能切断泄漏源,防止其进入下水道、防洪沟等限制空间;对于环境小规模污染,可用3%-5%氢氧化钠溶液、碳酸钙或漂白粉及大量洗涤水冲洗;稀释后的污水排入废水系统,防止液体流入水源;污染的工具、包装材料要及时用熟石灰或碱水消毒,废弃的要集中焚烧。禁止使用酸碱灭火剂。

  5。氢氟酸

  特性:氢氟酸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,无色透明至淡黄色发烟液体;它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产生氢气。

  危害:对皮肤、粘膜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。

  处置方法:喷水以减少蒸发。沙子与干石灰混合,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。溶于水后,用碳酸钠中和,然后用氯化钙沉淀。也可用大量水冲洗,稀释后的冲洗水排入废水系统。

  6。硝酸

?发生非常剧烈的反应,导致火灾和性危害。

  危害:蒸气对眼睛、呼吸道及其他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。

?里面。

  7。硫酸

?燃烧产生有毒烟雾,稀酸腐蚀普通金属产生氢气。

  危害:对眼睛、皮肤和呼吸道有很强的腐蚀性。

  处置方法:切断泄漏源,防止其进入下水道;或将沙子、干石灰、纯碱混合回收;回收料应安全处置,可加入纯碱-熟石灰溶液中和;大量渗漏应施工围堤或挖坑围堵,并用泵转移至槽车上。

  8。盐酸

  特性:对大多数金属有强腐蚀性;与活性金属粉末反应放出氢气,与氰化物反应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。

  危害:对皮肤、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性。

?当泄漏量较大时,应筑堤或挖坑围堵,并用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槽车上。

  9。氰化物

?亚硝酸盐或氯酸盐熔化引起。

  危害:对人体有剧毒。

  10。醇类

?它从低处蔓延到相当远的距离,并在暴露于明火时重新点燃。

  危害:有毒,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。

  处置方法:将砂子和干石灰混合,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;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,并将稀释后的废水排入废水系统,用砂土和二氧化碳灭火。

  11。液化气、天然气

  特性:易燃,遇明火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物。

  危害:低毒,高浓度可引起刺激、窒息。

?可将气体分散、稀释,可用水、干粉、二氧化碳扑灭火灾。

  12。油

  特性:易燃易爆。

  危害:一次性高浓度汽油蒸气可致人死亡。

  处置方法:用干粉或泡沫灭火器对燃烧罐进行强制冷却;若发生漏油,应迅速堵漏并收集并移至废物处理场安全处置。

  13。氢氧化钠

  特性:强碱,遇酸和水放出大量热,能引起可燃物着火。

  危害: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,皮肤直接接触可能引起灼伤。

?应筑堤或挖坑收集,并用泵将残留物转移至罐车。残留物应回收至废物处理场进行安全处置;用水和沙子灭火,防止雨水溅出造成灼伤。

  好了,今天小编的介绍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!如果喜欢的话记得分享给你的朋友哦!

1.化学危害、漏油应急措施有哪些

2.危险化学品培训问题

3.硝酸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

4.应急预案演练计划

5.公司危险品管理规定样本文章3篇

信海科技 | ©All Rights Reserved.